2019年以来,海南橡胶依托“橡胶智慧收购平台”,与上期所共同探索推出天然橡胶“场外期权”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累计补贴胶农7万余人,补贴金额1700多万元
产业有奔头 胶农尝甜头
一笔特殊补贴让海南胶农看到了希望。
“胶农只要在挂牌的服务收胶站点进行卖胶,并通过我们的‘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登记交易,就可以拿到这笔补贴。”日前,海南橡胶金橡公司收购部副总经理邱宗易告诉记者,今年这笔补贴计划投入1100万元,以总量分摊下来,每位胶农虽然拿到的钱不多,但在胶价低迷的当下,这笔钱让他们重获信心。
邱宗易口中的“补贴”,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与海南橡胶合作开展的一个产业扶贫试点项目。
“现在有了‘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结算很方便,现场就能拿到钱。去年我共拿到了500元补贴,割胶更有动力了!”胶农李英女笑着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场外期权”业务已累计补贴胶农73107人,补贴产量41351.24吨,补贴金额达1716.97万元。
近年来,在天然橡胶价格长期低位徘徊的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证监会关于期货市场“服务三农”及“精准扶贫”的号召,海南橡胶与上期所合作,以天然橡胶“保险+期货”精准扶贫试点实践经验为基础,于2019年首次推出天然橡胶品种“龙头企业+期货(权)”相结合的产业扶贫试点,旨在通过发挥期货金融工具的作用,既稳定了胶农的收益,也促进了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业务模式再创新 推广至15个市县
今年7月22日,海南橡胶与上期所在儋州市八一东山收购站举行“场外期权”定点服务挂牌。“挂牌目的是让‘场外期权’试点项目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相当于给胶农吃下一颗‘定心丸’。”邱宗易说。
近年来,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持续低迷,胶农收入大幅减少,导致部分胶农和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减弱。
直到2017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胶农的困境变得有方可解。
为持续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海南橡胶于2019年5月与上期所签订合作协议,在“保险+期货”模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创新开展“场外期权”试点项目,并由金橡公司负责实施。
海南橡胶依托“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系统,在原系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场外期权”业务功能,实现了从胶农身份信息的采集、售胶情况、补贴发放等信息的完整记录和查询,为“场外期权”业务的落实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管理。
项目推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上期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海南橡胶与永安期货、中信期货等国内知名期货企业以及保险企业通力合作,努力将“场外期权”产业扶贫试点项目落到实处。
此外,金橡公司积极发挥现有的收购资源及“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等优势,先后组织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临高县、五指山市等市县的民营胶收购站(点)积极参与,并多次组织工作人员,到金隆、金石、金福橡胶加工分公司和阳江、红华分公司等单位开展“场外期权”宣讲和“橡胶智慧收购平台”手机APP系统的使用培训,全力推动天然橡胶“场外期权”项目实施落地。
截至目前,金橡公司共开展了40场次的业务培训,到场参加培训的收购站(点)人员达2000多人,场外期权业务已覆盖到儋州、澄迈、琼中、临高等15个市县。
邱宗易表示,通过发挥场外期权的灵活性,能对“保险+期货”项目起到积极补充作用,它们二者的区别在于,“场外期权”不需要买保险,胶农只要割胶卖胶,就会有补贴。
补贴从哪来?“该项目是由上期所提供资金给期货公司操作,形成的收益作为‘场外期权’补贴资金,由金橡公司负责,通过‘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精准掌握胶农的售胶信息,及时给予补贴。”邱宗易表示,这样既能提高对胶农收入的保障水平,还能通过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辐射平台,统筹运作,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和影响力,真正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
依托收购平台 助力产业扶贫
“现在通过‘橡胶智慧收购平台’,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到自己的售胶情况,还能定期收到‘场外期权’补贴,生活有了奔头,咱割胶也带劲儿!”7月28日,在位于澄迈县金福收购站丰收收购点,胶农符祥真提着几桶胶水和杂胶来到收胶点,将智慧收胶卡放在智慧收胶机上,“嘀”的一声之后,胶水的重量、单价等相关信息便呈现在智慧收胶机上,一目了然。
符祥真告诉记者,得知这个距离他家10余公里远的丰收收购点开展“场外期权”业务后,他舍弃了距离他家仅1公里的收胶点,特意跑到来这卖胶,去年就拿到了800元的补贴。
跟符祥真一样,两年来,越来越多的胶农尝到了“场外期权”业务的甜头。然而,在“场外期权”业务开展初期,大多数胶农的第一反应是 “是不是真的有补贴?”“一定又是一阵风而已,维持不了多久的。”
“只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才能带动胶农的热情。”邱宗易向记者介绍,胶农的补贴产量以当天实际售胶量,按每人每天不超过15公斤干胶确定,这些补贴将直接支付到胶农个人银行卡上。
“为确保补贴的准确性,每次发补贴前,我们都会在胶农所交易的收胶点对胶农个人售胶信息及其补贴金额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让胶农自己核对验证,有问题一周内可以修改。”金橡公司收购部相关负责人于悦如是说。
此外,为支持胶农转账支付,提高转账使用率,避免现金支付的假币和出错风险,海南橡胶还与邮储银行合作,为胶农创建海南橡胶丰收卡,免收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服务费,并开通绿色通道,享受专属贵宾服务。
政策好,有奔头,许多胶农都纷纷参与进来。“我们还在各市县分别建起了微信交流群,以便有问题及时交流沟通。”于悦表示,做好前端业务的同时,后端的服务也要跟上,得到胶农的认同,积极调动胶农的生产积极性。
受益的不止是胶农,还有橡胶收购站点。金福收购站丰收收购点收胶员王承青见证了这一变化。“刚开始还没有橡胶收购平台的时候,每天也就收4-5吨胶水,但现在不一样了,收购量翻了一番,来这里交易的胶农人数也增加了2倍。”
通过使用“橡胶智慧收购平台”,并在部分橡胶收购点开展“场外期权”补贴,吸引了更多的胶农把新鲜胶乳销往海南橡胶所设置的收购点,使龙头企业产业扶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得以发挥。“无论是经营国营胶,还是收购民营胶,最终的目标就是扩大橡胶产量,做大橡胶产业,支撑国家重要物资供应,这是海南橡胶作为国企的责任和担当。”邱宗易对橡胶产业未来充满了信心。
“科技+金融”支撑 构建产业大数据
在天然橡胶价格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为了保证橡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海南橡胶按照农业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扛起国企担当,在搭建“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的同时,陆续与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及银行合作,让产业发展流入了金融活水。
“无论是场外期权业务模式,还是‘保险+期货’模式,都是‘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的重要内容,建立平台的最终目的就是以“科技+金融”为支撑,构建橡胶产业大数据。”在邱宗易看来,这个大数据可以打通胶农、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的通道,通过可溯源、准确的数据,既提供保险、补贴和金融服务,也解决橡胶收购业务痛点问题。
“过去都是人工手动登记,现在通过‘橡胶智慧收购平台’可实现收胶及结算数据的完整采集,也大大缩短了赔付和补贴周期。”邱宗易向记者透露,今年场外期权补贴将计划由原来的一季度发放一次,缩短为每月发放一次。
不仅如此,在“橡胶智慧收购平台”数据共享上,澄迈县金融办主任许梦瑶深有感触,她说,“橡胶智慧收购平台”所形成的大数据,可为政府部门提供在产业发展和扶贫政策制定方面提供数据帮助和支持。
记者在“橡胶智慧收购平台”系统看到,截至目前,通过该系统注册的收购站有143个,收购点2936个,注册胶农达16.39万人,系统记录胶农售胶836.25万笔。
“运用现代化金融手段,通过大数据管理,对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胶农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邱宗易表示。(文/海南农垦报 )